——访省保险行业协会大同办事处主任郭促
本报记者 玉琼 本报学员 张希
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和提高,我市形成了多渠道、多层次、多形式的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体系和网络。社会对保险的认同度越来越高,起到了社会稳定器、助推器、保障器的作用。就此,记者采访了省保险行业协会大同办事处主任郭促。
目前,我市有商业保险机构35家,其中市级财产险公司17家,市级人身险公司12家,专业代理公司6家,保险从业人员1.25万人。去年为全市提供各类风险保障金额高达4500亿元。在衡量保险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,保险深度和密度(按照大同2012年度GDP计算)分别达到3.9元和 1130.7元,均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,为全市社会发展、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着强有力的风险保障,涉及工业农业、商贸流通、交通运输、医疗卫生各个领域,关联百姓生活,涉系千家万户,特别是在防灾扶损、社会救助、医疗养老、扶贫济困等重大服务项目中,农业的种养植(殖)保险,城镇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等服务受到广大农民和普通市民的欢迎。
据郭促介绍,近年来,我市保险业在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方面,重点以综合治理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问题为突破口,严格执行省里相关规定,将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通过强化行业服务意识,达到创新行业服务手段、提高行业服务能力的目标,在服务质量提升中改善行业形象。与此同时,为加大与消费者的沟通力度,着力解决保险纠纷问题,严格按照行业政策及行业标准处理与保险消费者各类纠纷,大幅提升客户满意度,省保险行业协会大同办事处创建了保险纠纷调处机制,通过保险公司内部和解、行业调解、司法裁决三种方式,有效地化解了保险消费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矛盾,受到了广大保险消费者和会员公司的欢迎。去年,我市保险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计接到各类投诉36起,涉及金额269.29万元,较2012年分别上升了63.6%和279%,纠纷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0%。